

🛑 海外求职诈骗防范指南
近年来,冒充“海外高薪工作机会”的求职诈骗在亚洲地区迅速蔓延,尤其以缅甸“KK园区”代表的诈骗产业链为典型案例。诈骗集团以招聘为名,诱骗年轻人甚至专业人士跨境,最终被迫从事诈骗、勒索等非法活动。
✅ 防范建议
1. 建立基本警觉:从心理预防开始
*切勿轻信“高薪、简单、免经验”的工作:诈骗广告常声称:月薪美金$2000起、提供住宿膳食交通、不需学历经验、工作内容简单轻松,这些条件往往与实际工作市场不符,目的是吸引经济压力大的求职者。
*了解诈骗者的心理操控手法:诈骗集团会利用“限时报名”、“机会难得”等语言施压,诱导求职者尽快做出决定,甚至要求“不能告诉他人,合约有保密条款”,这些话术都是为了打断你的判断力,隔绝你与外界沟通,务必要保持清醒。
2. 辨识可疑职位:从广告到沟通的红色警号
*广告内容异常完美:薪金远高于当地行情(例如:缅甸月薪USD$3000)、职位名称含糊,如“专员”、“推广助理”、“游戏客服”、无需经验却声称能晋升管理职。
*联络方式不正式:只提供WhatsApp、Telegram等联络方式,没有公司电邮、网站、注册资料,对公司背景的回答闪烁其词。
*过程太快、催促决定:短短几天内完成面试、录用、出发安排,不容你告诉家人或朋友,一再催促你签合约、办签证。
3. 事前查证:有效的自我保护程序
*查核公司背景:在Google、Facebook或LinkedIn查阅公司评价与实体位置,搜索“公司名称+诈骗/欺诈/KK园区”等关键字。
*审慎看待合约与工作细节:合约用语是否过于模糊?是否明确说明职位地点、工时、职责?合约有否附加罚则、解约金或转让条款?
*保留所有对话纪录与证据:留下招聘广告截图、合约副本、通讯纪录,若发现可疑,可交予警方或入境事务处作参考。
4. 如被安排出境,应注意的三大重点
*切勿交出护照与证件:即使对方声称是“办理入境手续”、“公司资料登记”,亦不应交出原件或密码。
*告知家人与朋友详细行程:包括航班、目的地地址、接机联络人资料,必要时可开启手机共享定位功能。
*抵达当地后应主动与亲友报平安:若在机场或酒店便感到可疑,应立即联络当地使领馆或警方,不要让骗子“接应”。
5. 万一陷入困局,如何自救?
*尝试与外界联络:设法取得手机、Wi-Fi或借用他人设备发出求救,使用安全通讯App如Signal、Telegram,将求救讯息传给信任人士。
*联络领事馆或报警:香港入境事务处:+852 1868(24小时热线),就近中国领事馆/特区政府支援小组,如有怀疑,及早求助或报警可致电18222防骗易热线、或直接向香港警方报案以保障自身权益。
*避免激怒控制者,寻找脱身时机:根据部分成功逃出的受害人回忆,表面服从、私下观察逃生路线是可行策略。保持冷静、灵活应对,是争取机会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