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警惕!银行柜台揭穿400万假卡骗局,这些涉诈APP正悄悄入侵老人手机
你有没有想过,一张银行卡里躺着400多万元,却要你先交300块钱手续费,才肯把钱打给你——你信吗?
如果你笑了,那说明你还“清醒”。可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你年过七旬、信息闭塞、渴望安享晚年的父母身上呢?他们,还会笑吗?
# 近日,一则真实得让人后背发凉的新闻冲上热搜: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,颤颤巍巍地走进银行,手里攥着一张“银行卡”,要求取出400多万元现金。银行工作人员一查——卡是假的。再一问,老人还信誓旦旦地说:“这是国家发的养老补贴卡,里面还有金条、空调送呢!”事情的起因,听起来像极了天上掉馅饼:老人在浏览网页时,弹出一个“国家养老补贴申领”页面,界面做得像模像样,还有“官方红头文件”和“政府工作人员”在线指导。只需下载一个APP,填写身份信息,就能领取“400万养老专项资金”,外加实物奖励。
但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骗子的套路永远是:先画饼,再割韭菜。他们告诉老人,钱已经到账,但要激活这张“专用卡”,得先交300元手续费。老人一想:300块换400万?这买卖太值了!于是,毫不犹豫地转了账。更可怕的是,警方在老人手机里一查,吓了一跳——十几个涉诈APP,五花八门:有“养老社区投资”的,有“高回报股票理财”的,还有“政府扶贫项目”的……每一个,都披着“为你好”的外衣,专挑老年人下手。这不是孤例。近年来,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"精准化"、“场景化"的新特点。从"养老补贴"到"高收益投资”,从"免费体检"到"政府补贴",诈骗分子不断变换着外衣,却始终瞄准着老年人积累一生的血汗钱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涉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15.7%,平均每起案件损失金额高达8.6万元,而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破碎的晚年梦想。
让我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:北京的张大爷被"养老院投资"骗走120万积蓄;上海的刘奶奶因"保健品返利"损失80万;广州的王爷爷被"股票内幕消息"骗走200万…这些案例中,诈骗分子都善于利用老年人对养老、健康、财富增值的迫切需求,通过精心设计的APP、网站和话术,一步步将老人引入陷阱。从伪造网站、制作APP,到话术培训、心理操控,再到洗钱通道,环环相扣。他们甚至会根据老人的口音、生活习惯,定制“方言版”诈骗剧本,精准投放广告,专门诱骗特定人群。
更讽刺的是,这些涉诈APP,很多就藏在正规应用商店里,或者通过短信、社交软件诱导下载。等你发现上当,钱早已被拆分转移到境外账户,追回难如登天。我们总说“科技改变生活”,可对一些老人来说,科技带来的不是便利,而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。这起事件中,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救了老人,警方的及时介入止损了损失。但更多时候,谁来为那些沉默的老人按下“暂停键”?“养老补贴卡"里的400万或许只是数字幻觉,但老人对美好晚年的期盼却是真实存在的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老年人筑起一道防诈骗的"数字长城”,让他们的晚年生活真正安宁、幸福。最后,我想问:当你下次看到父母低头专注地盯着手机时,你会不会多问一句:“爸妈,你们在看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