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“您的百万保障即将到期”——一句"客服"电话背后的惊天骗局
# 你是否曾接到过这样的电话:“您好,我是XX平台客服,您开通的XX服务即将到期,如不取消将自动扣费…”?当这样的"提醒"响起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立即按对方指示操作,还是先挂断电话冷静思考?在这个数字支付时代,我们的财产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而最令人心痛的是,那些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,却成了诈骗分子眼中的"肥羊"。
# 李奶奶接到的那通电话,就是这么“专业”。对方自称是“抖音客服”,说她开通了“百万保障”服务,现在免费期结束,如果不关闭,系统将自动扣款。一听要扣钱,老人慌了——退休金本就不多,哪经得起一年几千块的“隐形消费”?于是,在骗子的“指导”下,她下载了一个叫“云协通”的App,开启了“屏幕共享”。就在李奶奶手忙脚乱按指示操作时,她的银行卡信息、短信验证码、人脸数据,早已被对方尽收眼底。
钱,正被一串代码悄悄划走,只差最后一步确认。而此时,朝阳区反诈中心的预警系统突然亮起红灯——系统监测到李奶奶的手机正在与高危号码长时间通话,并下载了可疑应用。反诈民警立刻拨打她的电话,却发现——始终占线。时间就是金钱,这句话在此刻显得格外真实。安贞里派出所民警冯志雄接到指令后,警车飞驰,仅用不到5分钟就赶到了李奶奶家中。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,此时的李奶奶已在骗子引导下完成了转账前的所有操作,钱款正准备转出。民警的及时出现,不仅避免了一场经济损失,更挽救了一个家庭的晚年幸福。
李奶奶的案例并非个例。据统计,2023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,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35%。诈骗分子为何专盯老年人?因为他们往往具备以下特点:一是对新科技了解不足,容易被专业话术迷惑;二是独居空巢,缺乏及时沟通和求助渠道;三是积蓄较多,成为诈骗分子的"优质目标"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诈骗手段不断升级。从最初的"中奖通知"到"冒充公检法",再到如今的"平台客服"、“百万保障”,诈骗分子总能精准把握社会热点和公众心理,设计出令人防不胜防的骗局。
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,单靠警方的"亡羊补牢"显然不够。我们需要构建多层次、全方位的防护网络:首先,家庭成员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教育。定期沟通,普及防诈知识,帮助他们识别可疑电话和信息。记住,一句"先别急,先问问孩子"可能就是最好的"防火墙"。其次,社区和金融机构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。社区可定期开展防诈宣传活动,银行则应加强对大额转账的审核和提醒,特别是针对老年客户的异常交易。
最后,技术防护也不可或缺。手机厂商可开发老年人模式,限制高风险应用安装和权限授予;反诈中心则应持续优化预警系统,提高识别准确率和响应速度。最后,我想问问大家:如果你的父母突然接到一通"客服"电话,告诉他们不取消某项服务就要扣费,你会希望他们怎么做?是立即按对方指示操作,还是先给你打个电话?这个答案,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电信诈骗的第一道防线。